咱台灣兩千三百萬條命ㄟ命運:當每塊農地都在等著變更
在當前土地政策結構下,「變更」往往比「耕種」更有價值。地主想變更,地方政府想開發,農地被視為尚未開發的資產,等待都市計畫劃設、容積率提升或重劃進帳。在這樣的體制預期下,農業逐漸淪為土地炒作前的過渡階段,而非支撐社會永續的生產基礎。
臺灣正在進入高度不確定的時代。氣候異常、糧價波動、地緣衝突使全球糧食市場面臨劇烈風險。而我們的糧食自給率卻長期低於三成,對進口依賴程度居高不下。一旦國際貿易系統中斷,糧價暴漲、船期延宕,兩千三百萬臺灣人將無糧可吃。而我們卻在同一時間,一邊高喊糧食安全,一邊繼續減少農地,繼續把「變更」當作土地的唯一價值。
在現行制度下,農地限制多、獲利低、勞力缺乏;都市發展地則具備高地價、高變現性、多元用途優勢。這使得地主將農地視為開發潛力資產,而非生產工具。
問題是,臺灣真的還缺都市用地嗎?
事實顯示,臺灣目前的都市用地供給其實相當充足。根據內政部統計,截至2022年,全國已劃定都市計畫地區面積達約48.7萬公頃,其中都市發展地區即占44.5%。然而,臺灣人口已於2020年起開始負成長,根據國發會推估,2050年總人口將降至約1980萬人。換言之,現行都市計畫用地早已能充分容納當前與未來人口,根本不需再大規模擴張。
因此,許多地主與地方政府對都市發展地的追求,並非出自「實際需求」,而是一種土地增值邏輯下的制度性慣性。這種邏輯若不被改變,即使農地再多、再優良,也難逃變更命運。
國土失衡的四大後果
當變更成為主旋律,農地就不再是糧倉,而是等待翻轉的籌碼,進一步造成下列結構性問題:
1)糧食主權流失:農地減少導致主糧耕作空間不足,臺灣糧食供應高度仰賴進口,缺乏應變風險能力。
2)都市邊緣失序擴張:許多變更後的都市用地閒置或低度開發,造成公共基礎設施負擔與空間利用浪費。
3)政策資源錯置:地方政府依賴土地開發收入,使農業與永續發展政策僅流於形式,缺乏實質誘因。
4)農業世代斷層:青年農民因地價高漲而無法進場,農地淪為投資標的,農業再生機會逐漸凍結。
雲林與屏東:典型農業縣的制度困境
雲林縣擁有全台最高農業產值,卻是人口老化與流失最嚴重的縣市之一。縣府希望透過爭取更多都市發展區來促進經濟,但中央農地保護政策使其受限,形成「保農愈多、發展愈困難」的治理矛盾。
屏東地廣人稀,擁有全台唯一兼具農、漁、畜三大產業的完整體系,原本具備糧食備援與綠色經濟潛力。但長期缺乏整體產業升級規劃與土地治理工具,致使許多農地非農化、觀光化甚至投機化,失去其戰略功能。
該如何讓農地不變更,也有價值?
制度必須創造出新的土地價值機制,讓農地「留著耕」也能獲得合理報酬,而不是只能靠變更才能實現收益。可行策略包括:
1)建立農地信託或公共農地銀行,保障農業經營者穩定取得耕地。
2)引入碳權、市地農業回饋金與環境服務給付,讓保農者而非變更者獲益。
3)發展農產加工、智慧農業與冷鏈物流,提高農地的經濟效能。
4)落實都市土地活化優先原則,嚴格審查變更案,杜絕炒作。
結語:不是每塊地都該變建地
臺灣的問題不是沒有地,而是現有土地使用錯配。都市計畫人口容量已足,真正該關注的,是如何提升土地的功能性與社會價值,而非繼續追逐短期財務誘因。若制度不改,農地終將只剩等待變更的命運,而咱兩千三百萬臺灣人的未來,也將愈來愈脆弱。
留言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