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島為何會缺水?從地理、降雨到政策全面解析
降雨豐沛卻難以利用:時間與空間分布失衡
臺灣降水在時間分布上的特性極為明顯,雨季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,梅雨與颱風季節期間的降水量可占全年總降水量的80%以上,而其他月份降水量明顯偏低。這種集中性的降雨特徵,造成水資源分配上的困難。再者,空間分布上亦存在顯著差異。以年降雨量而言,北部山區如新北市平溪區可達5,000毫米以上,但西南沿海地區如臺南與高雄,則可能僅有1,500毫米甚至更少。這樣的區域降水差異,使水資源調配面臨嚴重挑戰。若將全年平均降雨轉換為實際可利用量,根據水利署統計,僅約20%能真正被儲存與使用,其餘80%皆迅速流入海中,顯示臺灣儘管年雨量充沛,真正可用水資源相當有限。
圖表1:臺灣年降雨量空間分布圖(單位:毫米)
地勢陡峭與河川短促:地理條件限制蓄水能力
臺灣島的地理條件同樣影響水資源的利用效率。島嶼面積僅約36,000平方公里,且地勢起伏劇烈,中央山脈縱貫全島,平均海拔超過2,000公尺。這樣的地形造就了河川短促、坡陡流急的特徵。臺灣河川平均長度不足100公里,許多甚至不足50公里,導致雨水無法長時間停留於河川之中,也使得水流極速排入海洋,難以有效蓄存。即使在颱風過境時降雨量驚人,若無足夠的調蓄設施,也難以避免水源浪費。
圖表2:臺灣主要河川長度分布統計(單位:公里)
水庫分布不均與淤積問題惡化供水安全
水庫的配置與現況亦是一大問題。臺灣目前共有66座公告水庫,但其有效蓄水容量總計僅約20億立方公尺,僅約占全臺年用水需求量的1成左右。更嚴重的是,許多水庫面臨嚴重淤積問題。根據水利署資料,截至2023年,曾文水庫有效容量已減少逾4成,石門水庫減少逾3成,導致調蓄能力大幅下降。此外,水庫大多集中於北部及中部,而南部地區的水庫配置相對不足,使得旱情發生時南部尤為脆弱。例如嘉南平原主要依賴曾文與南化兩座水庫,但其蓄水能力有限,且易受氣候變遷與淤積雙重影響。
圖表3:臺灣主要水庫有效容量變化圖(2010–2023年)
農業用水佔比高且效率低落
用水結構也加劇了水資源的壓力。臺灣每年總用水量約165億立方公尺,其中農業用水約占七成以上,即約118億立方公尺。農業用水多數採傳統引水灌溉方式,用水效率偏低,灌溉過程中約有三分之一水量因滲漏與蒸發流失。工業及生活用水則分別占總用水量的約10%與20%,雖相對比重較低,但在缺水期間,這兩者對社會與經濟系統的衝擊最為直接。尤其高科技產業聚集的中南部科學園區用水密集,若供水不穩,對整體產業鏈影響深遠。
圖表4:臺灣各部門年用水比例圖(單位:億立方公尺)
低水價助長浪費與管線老舊問題
水價政策進一步惡化了用水效率低下的問題。臺灣的自來水價格相對國際標準明顯偏低,每度水平均僅約9元新臺幣,為全球第三低。相較之下,新加坡每度水價超過35元新臺幣,日本則約為28元。低廉的水價導致民眾與產業缺乏節水的經濟誘因,水資源浪費情形嚴重。根據水公司統計,2022年平均每日每人用水量高達284公升,遠高於OECD國家平均的137公升。此外,由於水價未能反映供水成本,導致自來水公司資本支出不足,無法有效進行管線汰換與設施升級,造成漏水率居高不下,全臺平均漏水率約為14%,某些縣市甚至超過20%。
圖表5:臺灣歷年家庭每日人均用水量與漏水率比較
乾旱常態化:極端氣候推升缺水風險
旱災頻率方面,近20年來臺灣發生重大旱災的頻率顯著提高,尤其2021年更遭遇56年來最嚴重旱情。當年全年無任何颱風登陸臺灣,導致水庫進水量大幅減少,曾文水庫蓄水率甚至一度跌至僅剩5%。當時臺中、彰化、苗栗、嘉義與臺南等地陸續進入「紅燈限水」階段,部分工業用戶被迫減產,農田停灌超過2萬公頃,對經濟與社會造成重大衝擊。氣候變遷下的極端氣象事件,如「暖冬無雨」、「颱風偏離」正成為新常態,未來此類旱災勢必更加頻繁與嚴重。
圖表6:臺灣近20年旱災事件與蓄水率變動趨勢圖
目前對策有限:再生水與淡水計畫仍在初期
在因應方面,臺灣雖已開始推動再生水廠建設,例如桃園北區水資源回收中心與臺中工業區再生水廠均已上線,但整體供應量尚屬有限,目前全臺再生水年產量僅約6,000萬噸,僅占總用水量的0.4%。此外,海水淡化技術亦開始試行,如澎湖與金門設有小型海水淡化廠,南部如高雄楠梓區也正推動淡水廠計畫,但高成本與高耗能限制了其大規模發展。都市雨水回收、地下水人工涵養等措施亦仍在規劃或初步實驗階段,尚未形成全國性調度體系。
圖表7:臺灣各類替代水源供應量與推動進度一覽
結語:改變管理與價格體系是唯一出路
綜觀上述種種因素,臺灣雖表面上水資源豐沛,但降水集中且空間分布不均,加上地理限制、水庫容量不足且淤積嚴重,用水結構不合理,以及水價低廉致使浪費嚴重等問題,使臺灣在實際管理上持續面臨缺水威脅。若臺灣希望真正避免未來旱災持續造成嚴重的影響,必須進一步從水資源的基礎建設、管理政策、用水行為與經濟誘因等面向全面改革,包括提升水價以反映真實成本、推動高效農業灌溉、強化再生水與淡水設施投資,並建構區域水資源聯防聯調系統。否則類似危機仍將頻繁出現,對經濟發展與生活品質造成持續威脅。
留言
發佈留言